close

這天 南島的天氣依是熾熱  

承受不住盛夏的溫度  心情自然是紊亂 

此際 應是不宜動態之旅

否則    大汗涔涔難以忍受  

車子一路往南疾駛

沒有直接返家    而是彎至高雄的玫瑰堂

 

每每見人至玫瑰堂拍攝一張張的照片   令人好不歆羨

這回    終騰出時間前來

停妥車 與室友二人各持一台相機   到處取景

或許宗教信仰的差異

教堂有著不同於廟宇的靜謐氛圍

少了香火鼎盛   人聲鼎沸  

躡足悄聲     靜默捕捉     聖母慈暉

唯   快門    喀擦響聲       ....     在這時空   


以下文章轉載自MOOK

文化南國之旅(二)第一名的歷史建築 全台最值得拜訪的玫瑰堂

獲票選第一名的台灣歷史建築,就在高雄的愛河畔,造型優美細緻的天主教玫瑰聖母主教座堂,俗稱玫塊堂。日治時期由來自長崎的營造廠負責興建,常見路人駐足觀賞,發出讚嘆。

玫瑰堂有一東方特徵,在拱門上兩位小天使扶住「奉旨」的石碑。不過,這塊石埤曾經失蹤過,1972年教友捐建聖母亭時,才在教堂前左側亭址的土方中挖出,比照教堂前身設置處重新裝置。

天主教在台灣的發源地,即是玫瑰堂。當初僅用稻草、竹子搭成的茅屋,做為傳教所及棲身之處,因屢遭仇視西洋宗教者入侵破壞,修不勝修。

在郭德剛神父忍辱負重撐持下,逐漸有更多的教友加入,共同捐助以土角磚就地重建並命名聖母堂。1862年不堪颱風雨侵襲,改以紅磚、礁石、三合土擴建,命名玫瑰聖母堂。為避免再被騷擾,由當時的鳳山縣城上奏清廷賜予奉旨碑,維護教堂的安全。屏東萬金的天主堂,同樣懸掛奉旨碑,都是同治皇帝所賜。

郭德剛是西班牙天主教道明會玫瑰省派駐菲律賓的會士,來此開創玫瑰堂,其命名的由來,與玫瑰省及歌德式教堂建築設計玫瑰窗有相當關聯。其實,玫瑰堂兼仿歌德式及羅馬式兩種建築元素,以前者為主,後者為輔混合而成。改建的教堂輪廓,與其前身相仿,但造型更加精巧,講究建築藝術。

玫瑰堂兼仿歌德式及羅馬式兩種建築元素,以前者為主,後者為輔混合而成。圖片提供/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仿歌德式的屋架呈尖塔穹窿頂,立面的外觀為內凹的中央入口,並有扶壁、四葉紋飾、玫瑰窗、拱型門窗、彩繪玻璃左右對稱。中央樓上連續的小柱及屋簷連續的小拱圈,則是仿羅馬建築常見的元素。

玫瑰堂附設道明會館,天主教台灣樞機主教即進駐於此,地位僅次於教宗,教堂地位是台灣最大的主教座堂。堂內供奉1863年自西班牙引進的聖母像,並有台灣最古老的教友領洗冊,天花板上突出的圓拱型裝飾線條,富于變化、活潑,中殿及兩側、通廊有七對柱子,兩側通廊又有夾層,動線密集而流暢。

這裡常有人參訪、寫生、拍照,天主教會歡迎對建築美學有興趣的人深入觀摩、研究。玫瑰堂靠近愛河口及高雄港,考量海風的風力大,加上台灣多颱風,堂內空間設計高又寬,大門不像歐洲的天主教堂那麼高大雄偉,建築體採坐南向北,即為避風勢。

高雄保存至今的日治時期建築,在宗教方面,以玫瑰堂最有看頭。自1931年落成以來,玫瑰堂從矗立愛河畔一枝獨秀,到現今在高樓大廈叢林包圍中,依然歷久不衰。相較之下,後起的教堂之秀,總讓人感覺這裡也少、那裡也少了一些什麼。玫瑰堂的美好存在,代表高雄人粗中有細的一面,大家珍惜這一座歐洲式典雅的教堂建築。

 玫瑰堂出遊拍攝照片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ven 的頭像
    Aven

    Aven的隨寫筆記

    Av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